以前人们一致认为,青春期大概就是16岁以后,16岁的花季、17岁的雨季,都是悸动的年龄。
大宝上六年级的时候,身高已经长到了1米67,班里很多男生都1米7以上,女孩1米65的也大有人在。
看着一个个人高马大的他们,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五六年级大多数都算长成了。
其实,这是大人的错误认知,无论孩子长大几岁,在父母的眼里,他都始终是个孩子。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孩子从某一阶段开始,确乎是进入青春期了,而且青春期不可阻挡的,提前到来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地铁上一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看到一位穿短裤的美女姐姐,于是一直盯着看。
他的这一举动,让旁边的小姐姐非常不适,于是她主动挪了挪位置,试图离他远一些。
然而,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小男孩非但没有停止住自己的好奇目光,反而跟了过去,而且还在他旁边做了一些极为不雅的举动。
公共场合,有此举止,这让身边的人都非常难堪,但是小男孩却旁若无人,大庭广众之下似乎不觉得羞耻。
这组图片被发到网上后,也是被得沸沸扬扬传,问题是有些人没看到小男孩行为举止得不当,性教育的缺失,居然指责旁边的女孩:“穿得过于暴露,就为了让人看的”。
这是妥妥的“受害者有罪论”,为什么女性被骚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着装有问题,有人会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无风不起浪”等等。
其实,这就是儿童性早熟的典型案例,现实中更应该给父母敲醒警钟、不容忽视。
从上述图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这顶多是一个上四五年的小学生,不过才10岁左右,但是“性早熟”却发生在他身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从小摄入太多含激素的食品,如深加工的肉类、快餐、饮料,如果大量食用,过多的脂肪会感染孩子的激素水平,加之孩子运动少、学业压力大,褪黑素减少,孩子内分泌紊乱,诱发性早熟。
另外,保健补品,绝对不能给孩子吃,越是大补类的食物,越容易改变孩子的内分泌环境,造成性早熟。
儿童饮食不健康,吃的都是薯条、炸鸡等垃圾食品,加上运动量少,如果有家族肥胖遗传史,孩子大概率都是个小胖子,肥胖也是造成孩子性早熟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原因。
如果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尊重他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好个人隐私;
孩子日常玩手机、平板对内容不管控,很多小视频进入到孩子的脑子里,就会产生刺激,还有过早接触一些情感类的书籍,都会产生一些不合适的影响。
作为80一代的人,性教育本来就是缺失的,以前的我们接触环境和事物单纯,很多人懵懵懂懂的就度过了青春期,更不知道何谓“性早熟”。
但是,身为父母,家有男孩、女孩,预防孩子“性早熟”刻不容缓,一定别顺其自然,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6—18岁少年性早熟的发病率约为0.43%,数量超越50万人;其中女童的发病率是男童的10倍!
√ 多吃健康食物,不吃反季节水果和蔬菜,少吃打了膨胀剂的瓜果,吃水果记得削皮,不要再认为营养都在皮上,残留的农药清洗不干净都在上面;
× 少吃油炸、膨化,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让少吃快餐、炸鸡,不产生饮食上和心理上的依赖;
× 不给孩子乱补营养,尤其是大补的食材、药材,更不要给孩子吃,现在的孩子不缺营养,却的是户外运动锻炼,阳光照射、自由活动;
√ 保证孩子充足睡眠,不给孩子过多的学业压力,相信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她自己爱上学习,自主学习,家长做好榜样和引导即可;
× 不让女孩子接触大人的化妆品、护肤品,用儿童的专属面霜,不穿过于暴露紧身的衣服;
√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尊重女性,多读书、多运动,运动不但可以改变大脑,还可以释放男孩多余的精力,更加健康的成长。
孩子从成长到成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此阶段,家长多关注、科学教养,即使修正,让孩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不要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