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是指通过涂抹、擦拭、喷涂等类似方式,施加于人体表面的皮肤、毛发、指甲和嘴唇等部位,来达到清洁、养护、美容、修饰和个人护理等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根据化妆品功能效用分类,化妆品总体可大致分为护肤类、彩妆类、美发护发类、香氛类和个人护理类。在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花了钱的人化妆品的功能不断细化,化妆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逐步的提升,从化妆到卸妆再到护肤的各个流程都有其特定的产品。
中国化妆品行业规模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及化妆品消费习惯的养成而发展。2017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化妆品的零售额为2,514.0亿元人民币,2013至2017年复合增长率为11.5%。
互联网流量、男士花钱的那群人的加入以及花了钱的人产品功能的需求提升促进了化妆品行业规模的持续上升。在颜值日益受关注的时代下,化妆品相关互联网话题流量一直增长;各类、直播软件的崛起和网红效应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流行产品的从众心理,提高了产业的关注度。花了钱的人各类化妆品的购买、使用频率增加。随着中国职场环境日益国际化,职场中的仪容仪表成为日常礼仪之一,对护肤品、彩妆的需求量持续扩大,化妆品使用人群扩大,同时职场男性晋升为化妆品的新兴花钱的那群人,促进化妆品市场整体扩大。沙利文预计2018-2022年化妆品行业规模将持续增长,2022年限额以上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458.3亿元。
传统配方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建国以前的非工业化时代,中国化妆品生产者以家庭作坊为主。中国古代、近代的化妆品生产具有生产规模小、配方工艺独特和历史积淀丰富的特点,但19世纪末至1949年建国时期的战乱和外国产品的入侵终结了传统的家庭作坊时代,导致了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历史断档和传统手艺的流失。自1978年至20世纪末,海外品牌不断涌入中国化妆品市场,通过产品先行策略提升本地市场经验,或利用低廉的土地租金与人力成本直接设厂的方式开始在中国市场耕耘,并逐步占据了国内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中国本土化妆品牌在经历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半个世纪后,正迎来重新崛起的新契机。
2000年以来,中国花了钱的人化妆品的消费习惯逐渐养成,化妆品市场整体规模逐步扩大,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国产品牌的成立。国产品牌在这一阶段崛起,这一阶段出现了相宜本草、自然堂、卡姿兰、韩束等知名国产化妆品品牌,化妆品市场的中端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同时,针对高端国际大品牌的对标产品出现,海外品牌通过收购知名本土品牌的方式以保护自身的市场占有率、打通中端市场渠道,如强生收购大宝、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等。国产品牌并未就此消沉。2015年至今,本土品牌进入整合并购阶段,本土品牌通过募资来收购掌握优质渠道的中小企业,以达到拓展自身产品线和扩大自身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对抗不断渗透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化妆品行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已经实现了高度市场化。然而,中国化妆品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90%,其市场占有率不足20%。加之化妆品对人体作用温和、吸收量少,导致费者对产品效果容忍度较高,市场内极易滋生劣质产品与无效产品。早期管理条例的更新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层出不穷的新功能、新名词和新产品,都亟需统一的市场规范。
2018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为首次为《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提案,禁止进口产品加贴标注中文标签,使进口产品透明化,同时将美容化妆品行业的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力求在居民消费走向高端化、个性化的时代, 保障进口商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打击中国本土不良企业,推动中国化妆品行业的规范生产和质量提升。
化妆品花钱的那群人的年轻化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驱动因素,年轻花钱的那群人消费力的提升以及自我表现、审美观念的提升将会推动业内品牌改变产品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时尚形象等,进而促进行业发展。
中国的千禧一代在稳定增长的经济大环境下积累了相当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而且随着千禧一代自我表现的意识观念逐渐加强,他们已成为了化妆品消费的中坚力量。更年轻的Z世代作为化妆品花钱的那群人中的新生力量,具有着独立、自由的个性以及进步的审美观念。在移动网络的大背景下,Z世代获取信息尤其是护肤、保养、美妆等方面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愈加多样,比如短视频APP、美妆博客、门户网站、化妆品牌网店等,多元的渠道以及丰富的信息使得Z世代能够轻松、高效地选择和购买化妆品。
对比国外,中国化妆品消费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提升空间较大。2017年中国人均化妆品消费仅为38.5美元,与日本人均284.7美元及美国人均264.0美元相比,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目前,化妆品市场已由一二线城市往低线城市下沉。化妆品市场渠道下沉的根本原因有:
消费升级,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意识崛起对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未受到房价因素带来的较大的挤压,三四线城市的化妆品支出增加。
中国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三四线城市城镇化率提高,更多线下商超百货入驻,同时电商渠道往三四线城市下沉,利用电商渠道,化妆品品牌进入到三四线城市,接触到化妆品的渠道变得多样化。
渠道下沉为中国本土品牌带来广阔的发展机会。目前,国际化妆品牌以其品牌优势及规模优势,占据中国化妆品高端市场。中国本土品牌以成本优势,保证产品价格大众化、合理化。因此,中国本土品牌主要定位中低端、大众化市场。化妆品市场的渠道下沉推动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中国化妆品专营店在二三线城市发展良好,一方面避开了在一线城市与外资品牌的正面竞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本土品牌积累行业资源,优化产品组合和打造品牌形象。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 在消费升级和颜值经济时代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长才刚刚起步,消费者的审美与国际接轨,高端化妆品正逐步从奢侈品变成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促使化妆品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化妆品的功能的需求越来越细化。本土品牌基于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对渠道资源的争夺,使得竞争不再呈现一边倒的景象,参与者需要在对中国消费者需求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耐心研发性能好价格低、符合主流花钱的那群人的审美潮流的产品,避免过度消费“传统工艺“与”传统配方“,用工匠精神赢得品牌口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